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革,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我省率先开通“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互联网络,将方便群众知情、便于群众办事的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人民群众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网上建议、网上举报和投诉。如果把历次机构改革比作硬件更新的话,“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则是对行政管理工作软件的升级,是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
财政与编制问题一个关系到“钱”,一个关系到“人”,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是社会议论的热点,是政府管理的难点。因此,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向社会公开,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对财政与编制政务实行“阳光操作”,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可以畅通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参政议政的渠道。这项工作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有利于制止各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杜绝财政资金被挪用、挤占,减少损失和浪费;通过将财政与编制政务的办事政策、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结果进行公开,把党委和政府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之下,有利于不断改进工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次,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把财政资金的分配政策、分配结果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和人员编制及人员情况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三,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是实施对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措施。通过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切实加强对人员编制和财政资金使用等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增强财政收支和人员编制管理的透明度,防范各种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防止权力滥用,规范权力运行。
我省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互联网络为平台,快捷便利,信息量大,保有时间长,查询方便;二是公布的信息时效性强,更新快;三是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作用,使其能直接与政府进行沟通、反馈;四是以群众普遍关注的“钱”和“人”为“突破口”和“启动点”,有利于推动整个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此项工作从今年4月开展以来,时间虽然不长,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情关注与真心拥护,“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的点击次数已累计近133万人次,政务公开的成效初步显现。
这一公开,创新了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手段。过去很多工作,人民群众不知情,无法监督。将财政与编制政务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利方便了,通过互联网,咨询、投诉和建议的热情高涨,民主监督的力度明显加大。许多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
这一公开,使人员机构编制管理控制力、约束力明显加强。各单位人员在职在编情况上网公开后,成为网上举报投诉的热点之一。编制公开增强了财政供养人员与编制同步管理的刚性约束,随意进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为一名编制部门的工作人员,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参与者,在工作中我感受到,这次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难点,就是我们编制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在新形式下,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前所未有的监督力度,是我们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利契机,以公开为手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一、编制与财政预算的真正挂钩。过去许多地方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财政预算与编制挂钩的规定,但执行起来取决于财政部门的支持力度和领导的干预力度。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后,各部门预算与编制员额及性质同时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可有效防止“人情款”的拨付。有效促使各部门、单位由被动受控转为主动自控,由片面追求单位规模、用人数量转为注重人员素质、人员结构和工作效率。
二、刚性编制管理与政策安置的有机结合。机构编制工作人员都会感受到每年军转、退伍士兵等政策性安置计划与编制管理的矛盾。领导们在开机构编制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编制是“高压线”,在开军转安置工会议时,又强调“在军转安置工作与编制关系的问题上,要遵循编制为安置工作服务的原则,编制不能成为各单位拒绝接收军转干部的理由”。这种矛盾公开化以后,可促使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做到刚性编制管理与政策安置的有机结合
三、通过网络搞好机构编制管理执行情况离任审计。过去各地也都制定了对领导干部调离岗位时对其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离任审计的规定,但碍于情面,都流于形式,或者根本就没有执行。现在有了公开网这个平台,在离任前,可在网上由广大群众对该领导干部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离任审计考核。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或机构编制政策执行不力,或本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出现问题的单位领导如果提拔了、重用了,或异地做官了,老百姓将会问:为什么?
四、将编制“实名制”落到实处。编制实名制也称编制卡制度。编制卡是印有单位、姓名、族别、性别、身份证号、岗位、编制性质、经费性质、编号等项目内容的卡片,是依据单位已核定的编制数,由编制部门核发单位在职人员的身份证明,也是干部职工在单位是否具有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实施编制实名制,有利于增强干部职工的编制意识,强化编制纪律,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彻底解决行政、事业单位混编上岗、 “身份”不明和违纪吃“空饷”等问题,有利于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做到按岗选人,按需进人,维护在编在岗人员的合法权益。
推行编制实名制是编制政务公开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要以这次政务公开为契机,完善措施,强化约束,规范编制管理。对还没有定编到人的单位,编办要加强督促,分类指导,确保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落实到位、公开到位。落实“实名制”是我们这次财政与与编制政务公开成败的重要一项指标。其难度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各单位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规定的行政、事业编制限额内,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方式确定的人员名单,在本单位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客观、公正和公开透明。将矛盾消化完毕之后报编制部门上网公开。
五、公开行政事业单位选、调、聘用人员程序和条件,改暗箱操作为阳光工程。从事机构编制工作的人都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超编最大的压力来自“上面”。按照公开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行政官员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权力就是政府官员唯一掌握的财产,政府运作越机密,则官员的权力越不可测,这就导致权力事实上增值。阻止信息公开便成为某些政府官员最大化利益的计算结果,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公开行政信息实际上是对政府官员与公民就公共信息这种财产重新分配,是对官员已有资产的剥夺。所以公开的一部分阻力来自领导干部。试问哪一个超编人员没有领导的签字?若果能象选拔领导干部一样,对新进人员在网上进行公示,并以政策、法律为依据强制性公开进人手续,将领导的人事签字权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算真正扎住了进人的关口。
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是我们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转折点和新的切入口,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推进这项工作,把政务公开与各地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公开发现问题,揭露矛盾,通过改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为构建和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以公开为契机不断促进机构编制管理,以公开为手段为构建高效政府,做好模范表率作用。
随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何全洲
2006年9月24日